【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战】
每当翻开历史书或观看古装剧,那些惊心动魄的攻城场景总让人屏息:密密麻麻的士兵扛着云梯冲向高墙,箭雨与火球划破天空,沉重的撞门锤一次次轰击城门。这种惨烈的攻城画面,正是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典型缩影。
【城墙:古代战争的终极屏障】
在冷热兵器交替前的漫长岁月里,城墙就是战场上的绝对防御。当一方军队处于劣势时,只需退守城墙,就能让战局瞬间逆转。高达数丈的城墙让进攻方寸步难行——箭垛后的守军可以轻松射杀攀爬者,滚木礌石更能造成成片杀伤。正因如此,历史上不乏持续数年的围城战,比如蒙古攻襄阳之战就打了整整六年。
展开剩余71%【赴死之谜:炮灰士兵的冲锋逻辑】
但最令人费解的是:明知第一批攻城者几乎必死,为何士兵仍前赴后继?这与野战不同,攻城先锋的死亡率接近100%。究其原因,主要有三大驱动力:
1. 将领身先士卒的榜样力量
无论是刘邦麾下的猛将周勃、樊哙,还是宋太祖时期的石汉卿等将领,都曾亲自带队登城。当士兵看见将军顶着箭雨第一个攀爬云梯,甚至目睹指挥官中箭身亡时,畏战就会转化为雪耻的斗志。这种跟我上的号召力,远比给我上的命令更有效。
2. 军队中的荣誉体系塑造
古代军队深谙将勇则兵强的道理。像明朝戚继光这样的名将,每逢恶战必亲临前线。士兵们看着铠甲染血的统帅仍在挥剑指挥,自然会被激发出血性。加之战前动员时,将领们往往会以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等口号激发士气,使士兵进入忘我的战斗状态。
3. 改变命运的首登重赏
各朝代都将先登(第一个登上敌城)视为头功。东吴设立先登校尉专属爵位,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正是凭借多次先登之功平步青云。对于普通士兵而言,这可能是唯一跨越阶级的机会——用性命赌一个封侯拜将的可能,在饿死不如战死的乱世中,反而是理性选择。
【围城战术的替代选择】
正因攻城代价巨大,古代将领更倾向围而不攻。就像蒙古大军围攻襄阳时,用回回炮切断补给线,最终让守军弹尽粮绝。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,恰反衬出强攻城池的惨烈本质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聚富配资-炒股加杠杆平台-配资网官网-配资网站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